人类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量:9108071


人类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图1)简介:特殊的育茶环境和制作考究的制茶工艺,让都匀毛尖茶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22年11月,包含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代表性项目。

人类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图2)


国家级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子全:

匠心成就炒茶“绝活 ”



“都匀毛尖讲究的是清香,也就是嫩绿香,是用炒茶的温度来控制香型的。炒茶时,双手在锅里一气呵成。”出生在都匀市一个布依族山村,12岁开始炒茶的张子全介绍道。与茶结缘40余年,国家级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子全探索出“高温杀青、低温揉捻、中温提毫”的独特加工手法。

高山云雾出好茶,好茶的产生除了生长的环境,还需要制茶者的匠心制作。

张子全的炒茶手艺,来自家传。杀青、揉捻、做形、提豪、焙锅……这些毛尖茶传统加工工艺流程张子全了然于心,炒茶过程全凭手感、目测、鼻闻。

他介绍,6.6万个芽头才能得到1斤茶青。一般来说炒一锅茶,茶青的重量为1斤—1.2斤。炒茶的第一步是杀青,此时的锅温需要达到250到300摄氏度。经过来回翻炒3至5分钟,茶青水分逐渐蒸发,叶子变得柔软。这时将火退到80摄氏度左右,进行揉捻,这道工序需要20分钟。然后锅温保持在80摄氏度左右,将揉捻好的茶叶搓成鱼钩状定型。

接下来的提毫是都匀毛尖茶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茶好不好,得看茶毫显不显露”,张子全把这道工序叫“火中取宝”。加上一把火,将锅温提高至130摄氏度,迅速翻炒60秒后退火,一层白色的绒毛便出现在深绿的茶叶上。然后将锅温降至50到60摄氏度,将茶叶烘至十成干,清新的茶香扑鼻而来。


4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国家级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子全——双手翻炒 茶香四溢》,报道张子全自12岁开始炒茶,与茶相伴40余年;铁锅、土灶、柴火,还有一双手,是其制茶的全部工具。他的一双手,既是检查锅温的温度计,又是翻炒茶叶的锅铲,还是给茶叶做造型的工具。具体报道如下:

人类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图3)



  【绝活看点】


  张子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12岁开始炒茶,与茶相伴40余年;铁锅、土灶、柴火,还有一双手,是其制茶的全部工具。他的一双手,既是检查锅温的温度计,又是翻炒茶叶的锅铲,还是给茶叶做造型的工具。


  “噼噼啪啪……”翠绿的茶青接触滚烫的锅底,立刻发出声响!张子全双手伸入锅中,捧起青叶,开始翻炒;此时的锅温已经达到近300摄氏度。


  58岁的张子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铁锅、土灶、柴火,还有一双手,是张子全制茶的全部工具。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山路盘旋,蜿蜒而上:这片山脉被叫做“螺蛳壳”,张子全的制茶基地就在连片茶山下。眼下正值春茶采摘时节,一排排茶树争相吐新芽,嫩绿的茶青刚冒头,就被采茶人掐下装入茶兜。晚上8点,茶青积累到一定量后,张子全的炒茶工作便开始了……


  “炒茶的第一步是杀青,去除茶叶中的青草味,此时的锅温需要达到250到300摄氏度。”张子全的一双手,便是感知锅温的温度计。将手掌伸入锅中,热感袭来,再翻面用手背感受温度,“觉得有点烫的时候,温度就到了。”


  张子全口中的“有点烫”,一般人可不敢轻易尝试!自打12岁开始炒茶,张子全的手早已习惯高温,并且还能精准感知炒茶所需的不同温度,就像温度计一样。

人类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图4)


  来回翻炒间,茶青水分逐渐蒸发,叶子也变得柔软,“用手捏一下,能成团,这就炒到位了。”此时,张子全将火退到80摄氏度左右,开始进行揉捻。只见他抓一把茶叶放在手掌,双手贴合顺着一个方向揉搓,“揉捻讲究力道,要把每一片叶子都揉皱、揉紧。”这道工序大约需要20分钟,才能将一锅500克的茶青揉捻完。


  通常,我们看到的成品都匀毛尖茶微微卷曲,呈鱼钩状,这样的形状来自于制茶的第三步——做形。同样,张子全将茶叶放入手心,与揉捻不同的是,此时双掌微微拱起,不完全贴合,顺着一个方向将茶叶搓成鱼钩状,“锅温保持在80摄氏度左右,用于将搓好的茶叶定型。”张子全介绍。


  “茶好不好,得看茶毫显不显露。”提毫是都匀毛尖茶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这时张子全将锅温提高至130摄氏度,迅速翻炒60秒后退火,一层白色的绒毛便出现在深绿的茶叶上,“大火翻炒,稍不注意,茶叶就会坏掉。”张子全介绍:“这就跟炒菜一样,翻炒的节奏和锅温要配合,非常考验制茶师傅的经验和水平。”


  最后,张子全将锅温降至50到60摄氏度,将茶叶烘至十成干。小半锅青绿的茶青经炒制后,“缩水”陷入锅底;味道也从涩涩的嫩香转变为清新的茶香。“收锅!”待茶叶冷却后装袋,一包都匀毛尖茶就制成了。


  刚接触炒茶时,张子全还没有家中的灶台高。40多年过去,张子全已经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拥有自己的茶山”。2009年,张子全流转了30亩土地,和当地村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到36户,茶园的面积也增加到380亩,“每亩需要两个村民管护。”张子全介绍:每年,合作社茶园能带动700余人次增收。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机械也逐渐用于都匀毛尖茶的制作过程中,但张子全对手工制茶有自己的执着,“6.6万个芽头才能得到1斤茶青,手工采茶芽头能确保匀整无破碎。”张子全说,“另外,手工采茶、炒茶的每一个工序都需要人工,可以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区别于一些非遗传承人,张子全并不担心手艺的传承问题,“都匀毛尖茶有市场,这门技术就有用武之地。”张子全收徒弟从不收费,每到采茶季,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都是慕名而来的学生,“我希望让更多人从茶叶中品尝到幸福的味道。”张子全说。



上一篇:都匀市毛尖镇张子全崭获茶文化国家级最高荣誉

下一篇:山里山外贵州人丨张子全:匠心制茶 用心传承

相关推荐
贵州都匀制茶大师“金手指”传承技艺贵州都匀制茶大师“金手指”传承技艺
阅读量:4239996
农民日报:匠心成就炒茶“绝活”农民日报:匠心成就炒茶“绝活”
阅读量:9551538
人类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人类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阅读量:2665005
都匀做茶人(追梦·传承)都匀做茶人(追梦·传承)
阅读量:448474
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國培班在黔南職院開班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國培班在黔南職院開班
阅读量:6177164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茶山藏不住毛尖香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茶山藏不住毛尖香
阅读量:3743508
贵州都匀:非遗传承人张子全的“茶心”贵州都匀:非遗传承人张子全的“茶心”
阅读量:5650829
“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子全 推广炒制“绝技”“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子全 推广炒制“绝技”
阅读量:2839219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子全的“传家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子全的“传家宝”
阅读量:3766908
国家级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子全——双手翻炒 茶香四溢国家级非遗“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子全——双手翻炒 茶香四溢
阅读量:134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