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微风拂面。在贵州省都匀市毛尖镇螺蛳壳景区的大小山头上,春茶的嫩芽已悄悄挤满枝头,像一袭翠绿的薄纱覆在茶园,绵延向远方。
都匀螺蛳壳茶山 卢桃 摄
即使农闲时节,村民易贞美也经常到茶园逛逛,总觉得“要看着它们成长才放心”。易贞美不仅自己种茶,还在都匀市区开办了茶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地处贵州南部的都匀市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等优势,黄壤广布,当地有记载的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时期。其茶外形纤细卷曲似鱼钩,“银毫披身、色泽绿润”“嫩香持久、香清味鲜、鲜爽回甘”,深受消费者喜爱。近百年来,都匀毛尖茶先后获得各类奖项100余项,由贵州都匀毛尖茶集团有限公司注册的“都匀毛尖”入选商务部认定的第二批保护与促进的“中华老字号”名录。
贵阳市民周军是都匀毛尖茶的忠实拥趸,每年清明前后都要带着家人上螺蛳壳景区采茶、购茶,“感受春天的气息,收藏春天的味道”。周军告诉记者,都匀毛尖茶是他不可或缺的饮品,“压力大的时候,喝一杯能舒缓压力;心情好的时候来一口,更是增添了几分愉悦”。
都匀螺蛳壳茶山 卢桃 摄
长期以来,都匀市将茶产业作为第一农业来发展,按照“绿色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思路,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让曾经的荒山变成一座座绿色的茶山,最终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都匀市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孟应淼告诉记者,都匀茶产业涉及农户3.6万户12.5万人。
随着茶园建设趋于稳定,都匀市近年先后出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以“全年采摘、全树利用、全产业链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都匀毛尖茶产业综合竞争力。都匀市市长张宗良告诉记者,2022年,都匀市实现茶叶产量1.12万吨,完成产值28.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2%和22.81%;“都匀毛尖”品牌价值达43.74亿元,位列中国绿茶公共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榜单20强第8位。
茶是产业,也是文化,加工技艺的传承是维护老字号品牌的重要基础。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子全告诉记者:“制茶是一门技术活,杀青、揉捻、搓团、提毫,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要靠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诀窍。”
都匀市积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制机制,构建国家、省、州和市四级“传承人名录”体系,现有各类传承人34人。同时,以“都匀毛尖技工”劳务品牌为抓手,打造都匀毛尖茶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设茶叶加工专项能力高级工匠研修班,开发评茶基本操作、都匀毛尖茶文化等课程,目前已培育带动技工1700多人。
“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揭开了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必将推动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张宗良表示,都匀市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推动都匀毛尖制茶技艺传承,促进茶产业进一步壮大。
n>
据了解,都匀市将从保护管理、科学研究、宣传展示、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开展申遗后各项工作,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为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提高遗产项目的存续力、传承力。在有效保护传承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毛尖“国潮”文创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扩大都匀毛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贵州省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冉崇永介绍,都匀市将打造一批彰显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特色的景区景点,开发一批非遗茶旅融合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一批茶文化歌舞剧目和影视作品,不断丰富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的内涵,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将都匀毛尖茶打造成为连接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生活的茶旅品牌。